43mmps
/

腦內回饋機制與性別特質發展假說

Oct 23, 2020

警告:本篇內容為筆者個人觀察與見解,無任何科學依據

我的人生中受益於自己的兩項能力很多:細心同情細心讓我可以注意到一些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。同情讓我在溝通上能夠理解他人想法,並且使對話有效進行。

但是從某些人的角度來看,這兩項特質會被稱作是女性特質,對男性的我來說是很不合理的。

而性別這件事情,基於約翰·威廉·曼尼(John William Money)博士與後續眾多研究者的理論,性別認同是由後天的學習過程產生的。雖然學習階段的年齡目前還沒有定論,但性別可以藉由學習影響其發展是幾乎公認的。

腦內回饋機制

那麼如果性別可以由學習影響,性別特質呢?假設一個女孩生長在經濟不富裕的家庭、或是資源不足的環境當中,必須以競爭的方式取得自己生活所需的資源,那麼她的腦內回饋機制就會在每次搶到麵包之後獎勵這個女孩。這樣的獎勵機制會使女孩受到競爭的古典制約,而這種人格特質一般會被稱作好鬥,普遍認知為男性特質。

這解釋了我的兩項能力。細心也許與成長環境中的他人性格有關,又或是與教育體制中對學生正確答題的要求。而同情可能來自於成長過程中受到對於「多體諒妹妹」的要求而來。

個體差異

但是這些狀況在很多人身上都應該經歷過,但不一定會成長為人格特質。有一種假說是人格特質有先天的部分,受後天影響而壓抑和鼓勵。不過這種假說在我身上剛好能舉出反例。

我在小學前期是一個非常不愛與人衝突的人。直到我遇到一個個性極差,以傷人為樂的同學。在某一次為了自保,注意到我有能力反擊之後,才開始有了好鬥的特質。是到國中發現自己會傷害到身邊的人,而慢慢壓抑這項特質。

所以,也許性別特質可以不是天生的,可以完全從頭學習得來。那麼不同人之間並沒有發展出完全相同的特質,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:時間。某些特質的發展必須配合特定的成長階段。個人偏向這種可能,不過也有基因傾向或是其他因素的可能性。

性別特質與社會發展

假設一個社會強調了某些價值,例如群體與和平,那是否會造成性別特質的標準改變呢?

我覺得這個假設很有趣的原因在於,從假設的角度得出的結論會與現實的狀況完全不符。

那麼是現實不符合假設,還是現實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有其他關於性別特質的要求呢?

標籤

生活, 心理學

延伸閱讀

2,700km

This is the speed I’ve been though. The slowest pace I ever knew. Those pain never gone, they’re here to remind me: The weight of making dreams come true.

紫煙

吸入後悔,吐出妥協。

catLee

[email protected]

初音不是軟體。